
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军官们说话一向硬朗,但近年的气息变了:话语仍强势,底气却显得发虚。2025年4月8日,美国“动力”网站的“战区”频道披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海军高层承认,美军在太平洋的联合训练需要彻底改造,“以往那套根本不适应大规模冲突”。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危机感,而是对多年训练体系的反思:各军种分头设计概念、分散演练战术、零碎验证某些环节,但很少把“打仗时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放在同一张大图上去检验。中将迈克尔·博伊尔在同月的海空天会议上直说,国防部正在调整联合部队的训练方式——军种不能再“各玩各的”,要上升到一体化演习,让合成作战成为常态。
口号与底气的落差
从201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角大楼已注意到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进步,但对抗思路却迟迟未能定型。2025年9月26日《外交事务》指出,美国缺少一套能真正威慑北京的可靠军事计划。相隔不久,2024年12月18日国防部发布的报告详述中国军队的技术发展、安全策略与美中互动,并评估了解放军力量结构。材料充分,答案却并不轻松:美军训练长期偏向低威胁环境,对等对手的复杂战场准备不足。博伊尔在会上道出隐忧——当前准备水平缺乏信心,必须尽快修正远征能力与整合能力的缺口。
这一代指挥官的直白,来自实战反馈。乌克兰士兵在接受美式培训后,反映训练内容过于理论化,与战场脱节。尤其在无人机等新装备上,推进速度慢、方法僵化。美国军方近年的概念堆叠——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前进基地”、空军的“敏捷作战”、陆军的“多域作战”、海军的“分布式杀伤”——每项听上去都有道理,但顶层整合不足,彼此缺配合,落地后容易成为各军种争资源的“独角戏”。如果把这些概念投放到印太的高强度对抗,它们到底能否形成联动与合力?这正是五角大楼心里没谱的焦点。
演习改造的钥匙
在改变训练范式这件事上,博伊尔与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太平洋空军副司令萨拉·伦德曼的看法呈现出一致的紧迫感。博伊尔强调,美军过去“只是验证能力而已”,缺少真正联合的演习;奥尔文则在2024年8月公开谈到一项将于2025年夏季启动的核心演训——REFORPAC,即“重返太平洋”,持续两周,把大战时需要的“全方面”都搬上台来练,而不是挑几块容易的元素。伦德曼在2024年10月续言,这将是空军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行动,目标是“测出压力点,逼出创新方案”,并要求行业把新技术带到印太就地实验。
REFORPAC的规模被设定得极具压迫感:近300架飞机、25个基地,从美国本土跨越到关岛、日本;参与的不只是空军机队,还有战略司令部、北部司令部、印太司令部与机动司令部,演习还要与“竹鹰”“护身军刀”等大型演训对接。海上、空中、太空、网络的联合链条被刻意拉长、加密、承压——这就是演习的设计初衷:不再让各军种“对着白板讲战法”,而要把跨域整合与盟友协同放到现实地理空间下检验。
盟友与“新域”的拼图
博伊尔在发言中特别强调,真正的联合不只在军种之内,还要把太平洋地区的盟友拉进来。大规模冲突场景下,仅靠美军内部无缝配合远远不够,必须与伙伴国家形成彼此可替换的链路——情报共享、后勤与弹药保障、基地轮换与分散部署,这些都要在平时演习中磨合到可用状态。换言之,联合训练要扩展到“全域”:不仅是海空,还要有太空军和网络部队,提供情报支持与网络控制,把数据优势转化为战场节奏。
这听起来像口号,但报道直指现实问题:中国与美国过去打过的对手不同,范围广、威胁高,地理跨度大、节奏快。美国海军陆战队高层早在2022年7月12日就警告,中国可能在动员阶段挑战美国港口以拖慢集结。这种“第一锤”打在后方的设想让美军意识到,太平洋冲突的难点不是第一天进攻,而是部署一开始就被阻滞。也因此,像REFORPAC这样的演习必须从动员环节起就压测后勤、通信与跨域保障。
概念与弹药之间
战术层面的联合只是难题的一半,工业层面的供给是另一半。2025年9月29日的一则新闻显示,五角大楼计划让导弹产量翻四倍,理由很直接——担心与中国开战时弹药消耗远超库存。多次兵棋推演的结果刺眼:美军在对抗中屡屡处于下风,原因既有官僚拖延,也有武器研发速度慢。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2月22日的分析指出,美国工业基地并未为潜在冲突做好准备,关键挑战急需被“解锁”。政治与军工体系的速度差,成为战场设计的最大不确定。
媒体与智库的追问给出另一条线索。2023年6月9日Politico写道,兵棋推演中的中国一旦发起震撼打击,美军导弹库存会很快见底;2025年4月12日19fortyfive报道,美军方在夏天于中国后院搞神秘兵棋,情节依旧指向弹药与后勤压力;路透社在2025年10月3日报道,俄罗斯与中国试图绕过五角大楼的新重点,丹麦海军前司令尼尔斯·王直言,除非美国与中国真的开战,否则不会出现大型冲突。这是来自盟友的旁观冷评,恰好映照出美军在印太威慑姿态增强的内部疑虑仍多。
指挥官与路径
如果把视角拉回到人物,博伊尔的职业路径解释了他为何会在训练话题上说得直。1965年,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州麦克林,父亲是海军飞行员,少年从军旅氛围中长大。1987年,他自杰克逊维尔大学毕业,获商业管理学位入海军,成为P-3C巡逻机飞行员,1990年代在中东与太平洋执行反潜与情报任务。进入2000年代,他转入指挥岗位,在伊拉克与阿富汗负责空中监视;2010年代进入高层,在加州协调舰载机工作。2022年6月16日,他接任第三舰队司令,在圣迭戈点洛马基地交接,肩负印太海上安全的重任,指挥航母群与潜艇。到2024年4月,他被提名为海军参谋部主任,并于8月2日上任,负责战略规划。
他在第三舰队时期主推联合巡航与反恐演练。2022年8月3日的报道称,第三舰队要扩大在印太的角色,“边境太平洋演习”让美国与伙伴练互通,但他认为基础设施还需推进;同年8月1日的国防新闻里,他建议新设协调太平洋安全的架构,并判断中国会持续灰区活动,但不会升级到全面冲突,除非有把握能赢;8月9日的报道则称,2022年的“边境太平洋演习”搭了一个舞台,他作为司令推动从“互通”走向“整合”。这些经历,使他在2025年4月的海空天会议上把问题掰开揉碎:联合部队如何提供联合需求?缺口在哪里?如何用演训把真实战争的复杂度压到人和系统身上。
演习落地后的检验
从2025年7月至8月,空军主导的REFORPAC夏季启动、持续两周。参与单位从全国汇集至西部太平洋,重点不是某一环节,而是“大规模战争的全方面”。奥尔文明确这一点;伦德曼则把演习当作一次“压力测试”,要行业把新技术反哺到战术层。演习跨域对接“竹鹰”“护身军刀”,把指挥链条与资源链条拉得更长,目的就是找出在广阔地理区域、与强对手正面对抗时的“系统短板”。
到2025年10月7日,REFORPAC已结束。评估显示,协同能力有所提升,但通信与后勤仍待优化。这种结果不算意外:联合的意义不在于流程更漂亮,而在于当节奏被打乱、节点被压垮时,系统能否维持最低限度的合力。博伊尔继续在海军参谋部主任岗位推进政策,关注太平洋安全,预示未来演习将更频繁、更贴近“实战需求”。
概念之外的制度小课
美军“联合”的内涵,在制度上是把军种能力放到作战司令部的框架里执行——印太司令部负责区域内的统筹,战略司令部与北部司令部分掌全球与本土防护,机动司令部管整个运输与补给系统。再加上太空军与网络部队,信息与态势感知成为新的“火力”,它们的稳定,决定了海空打击是否精准。近年的新概念——远征前进基地、敏捷作战、多域作战、分布式杀伤——都是在高威胁环境下“分散与机动”以提高存活率与再攻击能力,但如果没有统一的跨域指挥与后勤弹药的持续输送,再好的阵法也缺少持久性。
从兵棋到现实的反问
媒体与智库的声音,为这场训练革命提供了另一种镜像。南华早报在2025年4月9日报道,美国军方要提升太平洋联合训练,原因直指中国实力增长;而西点现代战争研究所在2023年5月20日发问:“要是我们对中国战的假设错了呢?”这类问题看似悲观,却是军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与其在战前相互鼓舞,不如把最坏的可能拉到演训场上反复试验。
不同角色的侧影
把博伊尔与奥尔文、伦德曼摆在一起能看出美军内部的分工与焦虑:海军以海上控制为基,空军在空域机动与基地分散中寻找节奏,太空与网络是新支柱。而盟友视角下,尼尔斯·王的判断显得冷峻——大型冲突不会轻易出现,除非美中真的开战。这种外部评估与美国国内的弹药扩产、兵棋推演屡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战略心理:强调威慑,但不敢低估对手;要强硬,又必须补课。
从训练到工业,从概念到落地,这一系列报道与人物轨迹拼成了当下的图景:五角大楼公开姿态依旧强,但内部对能力的疑虑真实存在。演习只是第一步,工业基地、导弹产量、战略规划都要跟上。正因如此,2025年秋天的多个媒体与智库文章还在提醒华盛顿——缺少可信计划,比缺少一个概念更危险。历史多次证明,战前的假设最容易出错,纠错的时间却往往最少。
未完的练习题
从REFORPAC的到后续演习的频率提升,博伊尔与他的同僚显然把“联合与整合”当作接下来几年最重要的课题。太平洋的地理阻力、对手的反后勤思维、弹药供给的工业瓶颈,任何一项都会把战场逻辑拉向复杂。训练要重来一次,并非承认失败,而是对现实的敬畏——既要练合成,又要练崩溃时的最低维系;既要拉上盟友,又要让新域成为可靠支撑。
当媒体在2025年10月7日记录下那份并不完美的评估时,也记录了一支军队从自信到谨慎再到务实的变化。口号仍会响亮,但下一次练兵的重点,已经从“证明我们能赢”走向“证明我们不会输得太快”。这也许才是大战前的真相。
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