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来,客从远方来本该带着善意,可欧盟高层这次访华却先跑到日本"预演"对华施压。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一边满嘴"伙伴关系",一边却毫不客气地给中国划什么"红线"。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背后,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欧洲政客如此心口不一?
作者-水
串门之前先去邻居家"彩排"
7月24日这个日子,注定要在中欧关系史上留下特殊印记。
就在中欧贸易额突破733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的时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却带着一副判官脸来到中国。
展开剩余91%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行程安排:先跑到东京和日本首相石破茂密谈,把对华"定调"话术排练一遍,然后才不情不愿地踱到中国。
原本计划两天的峰会,临行前悄咪咪压缩成一天,这种时间挤压在外交棋盘上可不是随便的事。
每一分钟都掂量着关系的温度,这一下子,关系是热是凉,还用说吗?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更是语出惊人,公开影射中国商品是"垃圾产品"。
这话听着,简直是偏见到不加掩饰了。
"产能过剩"这顶大帽子,说白了就是嫌我们东西卖得太多、太便宜,把他们的生意挤得透不过气。
全球市场需要新能源、需要电动车、需要光伏面板,我们中国恰好生产得又快又好,还卖得不贵,这是市场选择。
结果他们不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反而要怪我们"过剩"。
更搞笑的是,他们嘴上说着"产能过剩",行动上却还在悄咪咪地买我们的东西,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电动车销量一年比一年高。
这是典型的"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而所谓的"调整贸易政策",其实就是要我们在价格、出口量上做出让步。
最好还能自己"限产限销",给他们留出喘息空间。
但问题是,这世界哪有这样的生意经?谁会傻到在市场竞争里自己给自己绑手绑脚?
所以第一条红线,说穿了就是:他们怕自己的产业被卷死,又没办法真正抵制中国货,于是干脆先扣个"产能过剩"的帽子。
可别忘了,欧盟自己可是全球最大的补贴狂魔之一,这帽子扣我们头上,还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你划你的红线,我守我的底线
欧盟的第二条红线更加敏感,直指中俄关系。
他们希望中国和俄罗斯保持距离,别在俄乌问题上"帮倒忙"。
这话怎么理解呢?欧盟现在一提乌克兰就头疼,打了这么久,不但没看到胜利的曙光,反倒看到战争成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老美一边催着他们"继续援助",一边自己也在谋算着脱身,剩下烂摊子大部分都砸在了欧洲头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就成了他们眼里的"心病"。
他们总觉得,只要中俄之间有往来,就会给俄罗斯"续命",战争就没完没了。
于是每逢高级别访华,他们总要把这话题拎出来说上一遍。
意思就是:我们欧盟在乎和平啊,中国你得在我们这边站队。
可问题是,中俄关系是邻国关系,本来就有能源、贸易、边境等一堆合作项目。
这难道是他们一句"我们不高兴"就能否定的?况且在国际规则里,谁和谁做生意是市场行为。
只要没违反联合国制裁,就轮不到欧盟来指手画脚。
说白了,这条红线就是典型的"站队焦虑症"。
他们自己在俄乌战争里骑虎难下,就想拉中国一起背锅。
可这算盘打得未免太响了点。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也不会因为欧盟一句"不许"就停下脚步。
就在这些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口水仗之外,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又被法国媒体拿出来说三道四。
中国宣布在雅鲁藏布江下游规划梯级水电站,投资1670亿美元,装机容量近600亿瓦,这是造福西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项目。
这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为我们自己的人民谋福祉。
可消息一出,法国的一些媒体立刻跳出来,大肆渲染这会造成"生态灾难"。
威胁下游数百万人的生计,甚至危言耸听地暗示会导致"河流干涸"。这套说辞,是不是很熟悉?
但凡中国有重大工程,尤其是在西藏、新疆,总有一群"环保卫士"和"人权斗士"准时出现。
事实是,我们的水电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生态影响,采用的是对环境最友好的工程方案。
那些连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妄下论断的媒体,其偏见早已写在了脸上。
别总想着当老师了
这出欧洲人自导自演的"新剧本",看似情节复杂,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藏不住的经济焦虑,欧洲经济增长乏力,面对中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强势崛起,他们既无力竞争,又不甘落后。
打不过你,就给你扣上一顶"破坏规则"的帽子,这是保护主义最常用的遮羞布。
其次是躲不开的地缘政治站队,在美国的指挥棒下,西方世界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追求"步调一致"。
欧盟纵有杂音,但在大方向上,还是被那根无形的线牵着走。
他们口中的"红线",很多时候不过是华盛顿的回声。
最后,是根深蒂固的旧思维,一些欧洲精英,身体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脑子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沉浸在西方中心论的旧梦里,他们习惯了当老师,习惯了俯视。
还没学会如何平视一个在许多领域已经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他们的中国。
这种心态上的傲慢与偏见,才是所有训话式"对话"的根源。
但现实是,中国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别人拿着尺子比划着过日子的国家了。
我们有7338亿美元的中欧贸易额作为底气,有1670亿美元的雅鲁藏布江项目作为实力证明。
德国大众、法国标致这些欧洲企业还在扩大在华投资,用真金白银为中欧合作投票。
这说明什么?说明合作永远大于分歧,利益永远胜过意识形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长崔洪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欧关系正进入"竞合并存"新阶段。
这个判断很准确。
竞争是必然的,但合作的空间远大于分歧的领域。欧洲智库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研究所也认为,欧盟对华政策过于受美国影响。
这种"工具化"的困境,让欧盟在中美博弈中失去了主动权。
对话的大门当然是敞开的,但想合作,就得拿出平等的姿态。
想靠几句恫吓就让我们让出自己的核心利益,那是不可能的。
旧地图已经过时了
世界早已不是那张旧地图了。
问题是,他们是没带新地图,还是根本就不想换?说到底,那些反对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的,他们真正关心的根本不是什么环境,而是政治。
这个项目一旦建成,巨大的投资必然会极大地提升西藏的经济水平,改善当地民生福祉。
让雪域高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一个团结、繁荣、稳定的西藏,恰恰是某些外部势力和流亡集团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们才会想尽办法来抹黑、阻挠。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欧关系发展报告2024》预测了未来五年的三种可能路径。
第一种是继续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中寻求共识。
第二种是欧盟对华政策逐渐从"价值外交"回归"利益外交"。
第三种是多极化格局下,中欧合作空间将大于分歧领域。
这三种路径,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理性胜过偏见,合作胜过对抗。
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中国正在展现大国智慧。
我们不会因为欧盟的"红线"就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也不会因为一些媒体的指手画脚就停止建设步伐。
该谈的谈,该合作的合作,至于那些无理的红线,听听就好,没必要被绑住手脚。
这就是中国人的脾气,也是大国应有的底气。
雅鲁藏布江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下游国家在监测水质,中国工程师在铺设管道,进度很稳。
结语
从这场"红线"闹剧看,真正的较量不在嗓门大小,而在道路宽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想用"红线"拦路的做法,注定要被时代碾压。
面对这种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你觉得中国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更加自信?
发布于:河南省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