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5号,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美国海军为庆祝建军250周年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杜鲁门”号航母跟平常一样,停靠在码头供民众参观。
然而和以往年份有所区别的是,航母的右侧船舷挂着一张大得能把天遮住的海报。起初人们都觉得这是用来装饰的,直至有美国海军水手向媒体披露:实际上,那张海报是为了挡住舰体上一处到现在都没修复好的大撞痕。
故事得从8个月之前讲起。2月12日,美国“杜鲁门”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执行部署任务的路途中,路过埃及塞得港外的海域,接近苏伊士运河的入口处。在凌晨的时候,这艘航母与一艘商船在能见度较低的状况下相撞了。
事后调查表明,双方通信出现了错误判断,在航母进行机动操作时与商船发生了擦碰,碰撞位置处于右舷接近舰尾的方向。此次事故造成的损害不容小觑。从现场照片以及水兵透露的详情来看,航母外壳有多处出现严重凹陷,不但船体钢板发生扭曲,内部支撑结构也产生了位移。
特别是临近舰尾的多个地方,像外部储存舱、维护管路、系缆区域以及作业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尽管升降机自身没有受到撞击,然而撞击点和飞行甲板功能区仅仅相距几米远。
美国海军紧接着发表声明表示,损伤处于水线之上,不会对反应堆以及航母的整体作战能力造成影响。“杜鲁门”号在克里特岛南部的港口停靠后,马上开展了应急密封和结构加固工作。这些处理措施能够在短期内保证航母航行的稳定性,但距离彻底修复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事故发生尚不足一周,美国海军便宣称解除“杜鲁门”号指挥官戴夫·斯诺登的舰长职务,给出的理由是“丧失信心”。外界大多觉得,这一决定体现了五角大楼对事故处置以及舰上管理的不满。之后由克里斯托弗·希尔接任临时指挥官。
尽管处于带伤作业状态,“杜鲁门”号在撞船事件发生后依旧继续开展部署任务,它从地中海穿过红海,在重要海域开展所谓“遏制伊朗”的巡航行动,直至6月才返回美国本土。令人惊讶的是,这趟航程并不安稳。
据“商业内幕”网站爆料,在部署阶段,“杜鲁门”号陆续出现多起飞行甲板事故,总计损毁了三架F/A - 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其中一架从甲板滑落坠入海中,另外两架因拦阻索出现故障没能安全降落,导致了重大的经济和战备方面的损失,预计总损失高达1.8亿美元。
抵达诺福克基地之后,这艘有着逾25年服役时长的尼米兹级航母并未马上进入干船坞开展修复工作。与之相反,它始终停泊在港口,静候维修时机。
然而,目前全美国能够维修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的干船坞仅剩下两座,分别位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这两个地方的福特级新航母建造任务和旧航母大修计划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杜鲁门”号的维修申请始终无法得到处理。
随后,在10月举办的海军庆典上,那艘于海外带伤作战后归来的战舰,依旧维持着碰撞之后的残破模样,仅仅是在破损之处涂抹了与舰体颜色相近的灰色油漆。而那张用于遮挡的大幅海报,远观颇具仪式感,近看却难以掩饰其中的尴尬。现场有人员打趣道:“这并非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遮丑。”
网络上的讨论十分热烈。有评论表示:“要是中国航母出现这样的损伤,恐怕早就有众多专家站出来批判了。然而美国却只是用一块布遮挡就敷衍过去了。”还有人觉得:“这表明美国海军已经无法保障其庞大航母体系的运行效能了。”
实际上,“杜鲁门”号不过是一个例证。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的信息,美国当下拥有11艘超级航母,从理论层面来讲,应保证至少6艘航母处于能够部署的状态。
然而实际情况是,长时间的过度运用、维修规划积压、工业根基萎缩等诸多问题相互叠加,导致美军每年真正拥有部署能力的航母数量仅在3到4艘之间。类似“杜鲁门”这种状况的舰艇,数量正逐年增加。
2024年末,美国国防部发布报告予以承认,当下海军造船及维修产业存在“三缺”状况,即缺人力、缺资金、缺工位。众多具备高技能的焊工、维修工选择退役或者转行,年轻劳动力数量不足。并且,大规模的航母维修工作,无法轻易交由民间工厂承担。此外,预算优先倾向于新舰建造,“旧舰不修”的情形愈发常见。
对五角大楼而言,此类航母受损却不维修的难堪状况,不单单关乎颜面,更是实力衰退的切实反映。在应对中俄等海上强国带来的挑战时,美军航母作为全球部署的关键平台,其能否正常使用会直接左右战略局势。
如今,“遮布遮洞”这般行径竟明目张胆地在基地庆典中上演,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航母神话背后的支撑体系正逐渐崩塌。
“杜鲁门”号并非首艘,亦不会是末艘“带伤执行任务”的美军航母。它所反映出的,是美国军事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疲态。当全球秩序处于动荡之时,即便航母体型巨大,要是补给与修复工作无法跟上,最终也不过是一艘漂浮在海面的巨型象征罢了。
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