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站桩,还是练拳,都要求立身中正,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人做不到。静止状态还好,一旦动起来,身子会歪,特别是新手,存在身体扭曲变形现象。
图片
因此,脊柱至关重要,脊柱的松直与灵活,是太极拳核心的核心。
为什么说脊柱至关重要?
在太极拳和传统养生理论中,脊柱被称为“龙骨”、“大龙”或“督脉”,它不仅是骨骼主干,更是能量、信息和劲力传导的核心通道。
脊柱是全身的“旗杆”,只有旗杆正,旗才能舒展飘扬。中正松直的脊柱,是“力由脊发”的根本,所有的动作力量,其根源在腿,主宰于腰,最终通过脊柱的伸缩旋转,贯通于肩、肘、手。
如果脊柱扭曲、倾斜,力量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堵车”或“漏气”,导致动作僵硬、发力断续,这就是有人动起来身体扭曲变形的原因,不仅外形不好看,还会影响内劲的形成和传导。
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变化,变化的“总开关”在腰胯,通道就是脊柱。脊柱的灵活转动,使身体重心平稳、轻灵地在两腿间转换,实现“迈步如猫行”。
动起来身体不正的原因
新手,包括部分老手,出现身体不正的原因:
首先,筋骨力量不足,代偿发力,是最根本的原因。保持动态中脊柱中正,需要腹横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和背部肌群协同工作,当这些内在筋骨力量不足时,身体会不自觉地调用表层的、更大块的斜方肌、胸肌等肌肉来代偿,导致耸肩、挺胸、撅屁股等不良姿态,破坏脊柱的自然弧度。
其次,肩胯未分,脊柱被“绑架”。如果人体肩胯四大关节没有松开,就会形成死关节,运动时,肩膀和胯像两个硬框,拖着脊柱僵硬地移动,而不是由脊柱引领、肩胯灵活配合,从而导致身体扭曲变形。
再次,意念过重,神紧形僵。由于太想做好动作,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手脚上,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引起身体僵硬,“意”的僵直直接导致了“形”的歪斜。
还有,错误的用力习惯。日常生活中,由于长期单肩背包、跷二郎腿等,养成了不平衡的用力习惯,这些习惯固化身体记忆里,练拳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如何把脊柱练得松直灵活?
要把脊柱练得松直灵活,需要静功与动功相结合,意念与形体相统一。
第一,静中求正,站桩是校正和感知脊柱的最佳方法。站桩时,立身中正,下颌微收,百会上领,想象尾闾坐在高凳边缘,尾闾中正,一头一尾对拉拔长,恢复脊柱天然的“S”形生理弧度,保持有弹性的“直”。
调整好身体后,从头到脚,一节一节地检查放松,重点放松肩井穴和胯关节,体会“肩松落”和“胯松沉”的感觉,肩一沉,胸自然含,胯一沉,腰自然松,脊柱的压力就卸掉了。
站桩时,用意念去感知脊柱的存在,想象它像一串珍珠,节节贯串,气息仿佛能透过脊柱流动。
第二,动中求活,通过盘架子,在动态中保持和运用脊柱的中正。练拳时,牢记所有动作的起始和主宰都在腰胯,转动时,想象是腰胯带着躯干和四肢在动,而不是手臂动。
云手,是练习脊柱左右旋转、上下对拉的绝佳动作。练习时,两胯像两个水平转动的轮子,高度一致,不让身体起伏,手臂的开合完全由腰胯的转动来带动,同时,眼神随手动,带动颈椎轻微旋转,形成“龙头”引领。
倒卷肱,练习脊柱在后退中的中正与伸缩,注意重心后坐时,尾闾对齐脚跟,脊柱保持垂直地面,不前倾后仰。
第三,把练习融入日常生活。面壁蹲墙,是松腰开胯、校正脊柱的秘法。面对墙壁,脚尖触墙,下蹲再起立,全程保持脊柱中正。
走路时,把意念放在脊柱上,保持虚灵顶劲和尾闾中正,感受脊柱的轻微伸缩和腰胯的转动。
坐如钟,站如松,把脊柱中正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要有耐心,每天15分钟,专注地站桩和体会一个单式,日积月累,你的脊柱会越来越松直、灵活、有力,不仅能体会到拳的进步,更能感受到内在气血充盈、精神焕发的健康状态。
祝大家练功有成,身心愉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