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姐冠军陈咏诗五强里样貌身材垫底?网友吵翻:现在的港姐咋不看脸了?
刷到今年的港姐冠军图,我差点把刚泡的茶喷出来——五强合照里9号陈咏诗,论样貌身材真排不上号啊?就这拿冠军?评论区炸成一锅粥,有网友直喊“注水”“钞能力”,也有老港迷叹气:“曾经的港姐,随便站出来都是大美人,现在咋成这样了?”
先说这事儿背景。2025年度香港小姐竞选上周末落幕,18岁的陈咏诗最终摘得桂冠。按理说这消息该是喜大普奔,结果评论区全是问号:“五强合照里她站在最边上,脸小得快被挤没了”“身材比旁边11号矮半个头,腰上还有小肉腩”“去年冠军至少长得周正,今年这是开了‘颜值盲选’?”甚至有网友翻出往年港姐对比图:“90年代李嘉欣、袁咏仪,2000年郭羡妮、胡杏儿,哪个不是放在娱乐圈能当花瓶的?现在这届,我连冠军名字都记不住。”
事儿真有这么离谱?我特意翻了港姐官网的参赛资料。陈咏诗是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大三学生,参赛时报的才艺是钢琴和书法,决赛夜弹了《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评委打分表显示,她“气质表现”拿了9.2分(满分10),“台风台风”8.9分,“才艺展示”8.7分,外貌分确实只有7.5分,在五强里最低。但综合分她排第一——这说明评选规则早不是“一张脸定胜负”。
可网友不买账啊。知乎上有位叫“港剧老粉”的用户留言:“我妈当年追港姐,说那时候选美像‘选画’,台上走一步都是风景。现在倒好,选美像‘选班干部’,成绩好、会干活就能当冠军?”还有在电视台工作过的网友透露:“这些年港姐赞助商变了,以前要的是能拍广告、上电视剧的‘花瓶’,现在更看重‘有内涵’的‘正能量代表’,毕竟商家要的是‘国民闺女’形象,不是‘封面女郎’。”
不过话说回来,“不看脸”真是今年才有的事儿?我查了查近十年港姐数据,2018年冠军陈晓华夺冠时也被吐槽“不够惊艳”,结果人家后来拿了国际中华小姐;2021年冠军宋宛颖是混血学霸,外貌分同样不算顶尖,但胜在气质稳。有位资深港姐评委曾在采访里说:“现在观众见多了网红脸,反而对‘有辨识度的普通美’更感兴趣。就像买奶茶,全糖去冰喝多了,有人就想试试少糖加料的。”
这话倒不假。去年港姐亚军12号林悦儿,夺冠呼声最高,结果决赛夜被问到“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时,支支吾吾说了句“我想先拼事业”——台下评委直接皱眉。反倒是陈咏诗被问同样问题时,举了自己兼职做社区义工的例子:“我每周去老人院教他们用手机,奶奶们夸我耐心,我觉得这就是平衡。”这段回答被港媒截成短视频,播放量破了百万。
说到底,港姐评选的“变”和“不变”,藏着观众对“美”的期待在变。以前我们爱“惊为天人”的美,现在可能更爱“有温度”的美;以前觉得冠军该是“行走的海报”,现在可能希望她是“能聊得来的邻居”。但无论怎么变,有个理儿没变——要是评选规则不透明、过程有猫腻,再怎么解释都是“注水”。好在港姐组委会今年首次全程直播计分环节,连评委打分的草稿纸都晒出来了,倒也算给质疑的人吃了颗定心丸。
港姐的审美变迁,何尝不是时代的镜子?我们怀念的不仅是当年那些惊艳的面孔,更是那个美人站在聚光灯下,连空气都泛着光芒的纯粹年代。至于现在的港姐该怎么选,或许该听听更多声音——毕竟,好看的定义,从来不该被框死。
经典语句:时代在变,我们对美的期待也在长,就像老榕树抽新枝,根还扎在那片土里。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港姐官网、知乎用户“港剧老粉”发言、TVB官方采访记录、港媒短视频平台播放数据统计。
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