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令广大观众熟悉了乾隆时期的两位宠臣——和珅与纪晓岚。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经常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事实上,在历史上这两人也常常互相斗智斗勇,争锋相对。
许多时候,和珅刻意戏弄纪晓岚,试图占上风,却屡屡被纪晓岚巧妙回击。有一次,和珅为了拍乾隆的马屁,不慎失言,被纪晓岚当场揭穿他的把柄。幸亏乾隆心慈意软,宽容了和珅一回,否则他这次恐怕难逃厄运。
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清廉的纪晓岚是如何与贪婪的和珅扯上关系的呢?若非入朝为官,纪晓岚或许与和珅根本不会有交集。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人们通常以此称呼他。他比和珅年长26岁,且性格与和珅截然不同。
纪晓岚的祖辈原是江南望族,后迁至献县(今河北献县),不久便成为当地的乡绅名门。可以说,纪晓岚生来便含着金汤匙。
凭借家族的庇护,纪晓岚的成长道路异常顺畅。幼年时,他便拥有过目不忘、触类旁通的天赋,不仅能倒背《三字经》《千字文》等儿童读物,还精通天文历算、百家杂说。时人见证了他的聪慧,纷纷称他为神童。
展开剩余88%除了博闻强记,纪晓岚还擅长诗赋,尤善连语对句。
10岁那年,参加童子试时,主考官见他年幼,便出难题上联:“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意在嘲讽。纪晓岚不甘示弱,严词回道:“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惊讶他的机敏,随即又以门神画像出上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未料纪晓岚立即对出下联:“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他的机智令考官刮目相看,继续出题,他均巧妙应对。考试趣事迅速传开,纪晓岚的神童名声越发响亮。
身披神童光环,纪晓岚顺利长大,最终在1754年,经历两次科举失利后,一举中第,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成绩进入翰林院。
自唐朝以来,翰林院一直是朝廷储备人才的重要机构,才能出众者可借此进入仕途正轨。对才华横溢的纪晓岚而言,这无疑是如鱼得水。
他的主要职责是侍奉乾隆,或撰写文书,或修订典籍,或参与朝廷典礼。乾隆喜爱文学艺术,纪晓岚虽不如和珅那般趋炎附势,却也颇具眼力见。
有一次,乾隆翻阅《论语》时,见“色难”二字,感叹难以对出下联。纪晓岚正研磨墨汁,顺口答道:“容易。”乾隆误以为他在嘲讽自己,便命他对出下联。纪晓岚拱手回道:“臣刚刚已经对出了。”乾隆细品,才明白“容易”正是“色难”的绝佳下联。原来,“色难”在论语中是指对人和颜悦色的难度,其反义词正是“容易”。自此,乾隆视纪晓岚为知音,时常与他对句,二人渐生默契,乾隆对他越加信任。
正当纪晓岚仕途顺遂时,和珅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和珅原名钮祜禄·善保,父亲是三等轻车都尉。三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也离世,幸得家丁和偏房夫人照料,他和弟弟得以维持生活。
1769年,19岁的和珅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但未中。经历过谨小慎微的生活后,他转而承袭父亲三等轻车都尉的职位。
三等轻车都尉职责艰辛,需随驾皇帝左右,但和珅甘之如饴,期待有朝一日能在皇上面前大展拳脚。
志者事竟成,机会终于降临。一次乾隆出行前,发现仪仗队用的“黄伞”不翼而飞,大发雷霆。宫女太监们不敢吭声,场面僵持。此时,和珅察觉异常,快步上前,说道:“负责典礼的人不能推卸责任。”乾隆对他的直言不讳和白净面容感兴趣,询问其身份和考试经历。和珅对答如流,还背诵了自己曾写的文章。乾隆大喜,认为其才华出众,便任命他主管仪仗队,不久封为御前侍卫,由此开始步步高升。
彼时,和珅尚算清官,其命运转折点在于他参与办理的“李侍尧案”。
1780年,云南储粮道官海宁上书朝廷,揭露李侍尧贪赃枉法,要求彻查。乾隆派时任户部侍郎的和珅及另一官员前往调查。
李侍尧贪赃数次,和珅花费大量心力查明其全部赃款。
根据《大清律例》,官员受贿超40两银子应斩首,但因当时官员普遍贪污,乾隆及官员们认为此法过于严苛。和珅遂提出“斩监候”建议,将受贿额度提高至1000两以上才斩首。李侍尧贪污达3300两,自然难逃惩罚。乾隆想保其一命,和珅顺势而为。最终,朝廷按和珅意见判决,并对李侍尧网开一面,免于刑罚。
这件事极大提升了和珅的声望,乾隆更是重用他,先后升他为户部尚书、御前大臣。
李侍尧案让和珅看清朝廷运作,明白真正掌控权力的是乾隆一人。得益于办事得力,他赢得了丰厚赏赐,物质上的满足刺激了他的野心,逐步陷入贪腐泥潭。
乾隆知晓和珅贪腐,却未料其贪得如此之深。
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花费巨大,但有和珅掌控后,竟未动用国库一分,所有开销皆由各府贡银抵销。
此经验让和珅更加肆无忌惮地大敛财帛。
他先从官吏和富商下手,借皇帝寿辰等名义,暗示他们为皇上献礼以讨好朝廷。
此借口用尽后,他又派人巡视盐政等重要行业,借“违法”之名抄家没收财产,并奴役相关人等,进一步填满私囊。
之后,他推行“议罪钱”,即私下受贿形式,官员主动认罪交钱“破财免灾”,和珅从中大捞油水,家财日益丰厚。
乾隆晚年对和珅更为依赖,因其既能孝敬皇帝,又使国库充盈,故对其贪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和珅有时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意间暴露了自己。
他曾写诗曰:“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可见,他苦心经营就是为讨皇上欢心,抓住每次拍马机会。
一次,乾隆用膳,和珅与纪晓岚侍奉左右,席间一道炒五花肉,肥而不腻,乾隆连连称赞。
和珅顺势恭维御厨与乾隆的“吃的品味”,乾隆大悦,和珅遂提议出对句游戏:“三斤四两五花肉。”乾隆思索未出下联,目光转向纪晓岚。
纪晓岚会意,对曰:“五两六钱七把葱。”乾隆赞叹其妙,正欲拍手称好,却见和珅脸色一变,严肃质疑:“你这对得不好,葱哪有这么贵?”
纪晓岚不慌,反问:“葱价你不最清楚吗?”随即拿出御膳房账簿递给乾隆:“这是账本上的数字,非我妄言。”
和珅兼任内务府总管,御膳账目全由他审核。葱价高昂实为他贪污所致,若被乾隆发现,贪腐无疑暴露。
乾隆疑惑,命人查证。调查确认和珅贪污,但乾隆对和珅仍宠信有加,仅轻微处罚。
一道菜引出贪污案,彰显纪晓岚机智。虽不明他是否故意,结合和珅平时“挤兑”纪晓岚的行为,这种对抗亦情理之中。
和珅仕途升迁离不开巴结侍奉官员,掌权后又对曾经轻视他者加以报复。虽纪晓岚与他无深仇旧怨,二人理念迥异,经常发生口舌之争。
1782年一次宴会上,两人同桌。和珅正欲刁难纪晓岚时,突然有狗偷走撒落的菜肉,和珅冷嘲道:“是狼(侍郎)是狗。”暗指纪晓岚。
纪晓岚不慌不忙,回敬道:“尾巴下垂的才是浪,尾巴上竖(尚书)的才是狗。”巧妙地反击了和珅的侮辱,引来众人大笑。
和珅气急败坏,却因两人官职相当,无法出言反驳,只得作罢。
纪晓岚与和珅间类似“冷嘲热讽”频繁发生,多数由和珅挑起,最终都被纪晓岚巧妙化解。乾隆视此为两位宠臣的“欢喜冤家”趣事,时常拿来娱乐。此局面维持至乾隆去世。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和珅的末日随之降临。
1795年,乾隆立嘉庆为太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