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怒吼三声,吓死夏侯杰,更使曹操疑心生惧而撤军,这段情节几乎家喻户晓。但若抛开文学作品的夸张手法,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也有过凭借个人胆识、智慧或威望而力挽狂澜、退敌于国门之外的事迹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位在历史舞台上以一己之力改变局势的人物。若读者们还有其他案例,也可以一并补充。
第一个,烛之武智退秦师
这一故事在中学课本中便有讲述。春秋时期的郑国地处中原要冲,四战之地,局势极其险恶。除了郑庄公在位时曾短暂强盛,能够挑战周天子,其余大多数时候,郑国都不得不在齐、楚、晋、秦这些大国的争霸缝隙中求生。
展开剩余80%当齐国强盛时,郑国投靠齐国;当楚国势大时,又依附楚国;晋楚争霸之际,郑国则在两强之间摇摆不定。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大战,晋文公大破楚军,并以“退避三舍”的典故流传后世。两年后,晋文公借口郑国曾助楚,又记恨自己流亡时在郑国遭冷遇,联合西部强国秦国出兵攻打郑国。面对两大强敌,郑国几乎无力抵抗。此时,老臣烛之武主动请缨,单骑入秦营。他运用高超的辞令,指出“灭郑只利晋,不利秦”,巧妙挑动秦晋矛盾。秦穆公深思后,认为言之有理,遂与郑国结盟,不仅撤军,还派兵协助郑国守城。晋文公见秦军退去,也不得不撤兵。烛之武凭借一番舌战,成功让郑国转危为安。
第二个,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进入唐代,著名的武将薛仁贵以勇武著称。龙朔元年,回纥友好首领去世,其继任者比粟却倒向唐朝的敌人。唐高宗派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迎战九姓铁勒。敌军数十万压境,声势浩大,还派数十名悍勇骑兵挑战。薛仁贵临危不乱,弯弓连发三箭,箭无虚发,三名敌将当场毙命。剩余骑兵见状心胆俱裂,纷纷下马请降。薛仁贵趁势挥军猛攻,击溃铁勒大军,并斩杀与俘虏无数。此战之后,铁勒元气大伤,再难与大唐抗衡。当时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一句民谣,便刻画了这位大将独具传奇色彩的功绩。
第三个,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唐代另一位传奇人物郭子仪,同样展现过以个人威望力退强敌的场景。永泰元年,安史之乱中忠勇的仆固怀恩因遭陷害被迫叛唐,遂联合吐蕃、回纥、党项等部族,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大举入侵。唐代宗坚决抗敌,命郭子仪以一万兵力驻守泾阳。郭子仪深知局势凶险,毅然单骑赴回纥营,与其首领面对面谈判。他摆明大义,指出仆固怀恩虚构消息挑拨离间。回纥得知郭子仪安然无恙、唐帝亦在京师,方知中计。于是与郭子仪重修旧好,并决定退兵。随后仆固怀恩暴毙,吐蕃孤军无援,只得仓皇撤退。郭子仪与回纥联军追击,唐军大胜,斩敌五万,俘近万人,救出数千百姓,彻底粉碎了入侵。郭子仪凭借个人威望与胆识,使危局扭转。
除了上述三例,历史上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三国时期,吕布“辕门射戟”,一箭化解袁绍与公孙瓒的激战;西晋刘琨凭一曲《胡笳五弄》使数万匈奴兵撤退;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在渭水之滨,以慑人气魄与颉利单独对话,最终促成渭水之盟。
这些故事虽有传奇成分,但大多出自真实历史记载。它们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勇武与智慧,更折射出在乱世中,个人的胆识往往能影响大局,甚至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以一人退敌”的历史案例呢?不妨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