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创造了一种叫做“打空爆”的战术,9个人就击退了400人,让美军误以为是高科技武器。
1951年,经过了七个多月的战斗,美军率领的联合国军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不是以前的敌人。
这样一支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的部队,就像是横跨在北纬38度线上的长城,让全副武装的联合国军每前进一步都极为艰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样,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意识到了拥有强大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在这种战争环境下,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双方并没有减少自己的主要力量,而是依然保持着非常激烈的战斗状态。
为了减少与美军的战斗差距,志愿军战士们发明了许多适合朝鲜战场的战术。其中,“打空爆”这一战术给美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让美军一度非常害怕,甚至误以为志愿军装备了高科技武器。
战争中的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志愿军在地面战斗中节节胜利,给联合国军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联合国军决定实施“摊牌行动”计划。
驻韩联合国军的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认为,中方控制的537.7高地给联合国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重大损失,因此他建议首先集中火力对付这个地方。计划使用大量的炮兵和空军力量,力求消灭或驱逐那里的志愿军。
第8集团军司令因为拥有强大的火力,心里特别有底,他对即将展开的“摊牌行动”充满了信心,觉得一切都会顺利。
537.7高地是由两座南北相对的山岭组成的,南山被联合国军占领,而北山则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守卫。
537.7高地就像是插在美军势力中的尖锐刺刀,是联合国军的心脏所在。志愿军依托这里,既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597.7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座山脊构成,看上去像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它的两个面直接对着联合国军,从哪个面进攻都非常不易。
这两处独特的地形阻止了联合国军向北推进,后来人们也将“摊牌行动”看作是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的标志。
联合国军的“摊牌行动”一开始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战斗开始前,韩二师的一个参谋带着作战计划去见志愿军,原本打算给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没想到暴露了作战计划。没办法,美军只好按照计划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炮火覆盖。
10月14日凌晨四点,联合国军动用了三百二十门大口径火炮、四十七辆坦克和五十多架飞机,对十五军三十公里的防御线展开了猛烈的炮击。特别是对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他们更是倾尽全力,使用了三百门火炮、二十七辆坦克和四十架飞机进行轰击,火力之强,达到了每秒钟落下六枚炮弹的程度。
炮火有多么猛烈?志愿军守备部队躲在一个个坑道里,感觉每个坑道就像一艘小船。联合国军的炮火就像是掀起的滔天巨浪,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就像在大海中漂泊,没有规律可言。
炮火虽然不能直接伤到志愿军,但产生的冲击波却让坑道里的人震得东倒西歪,有不少人被震得磕掉了牙齿,嘴唇和舌头也被震得破了皮,甚至有一个十七岁的战士被震死了!
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自己的脑袋一直很懵,整个人像是在梦里一样无神地飘荡。
五点钟时,联合国军在进行了一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开始对纵深目标进行火力延伸压制。
于是,步兵们开始向前冲。
在炮火中,一个班的战士们被迫与美军展开战斗。
在激烈的炮火中,志愿军战士们坚守阵地,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联合国军发动第四次冲锋时,全班只剩下一个人。
短暂的交手让联合国军决定继续采用炮火攻击的策略。在持续不断的炮火轰击下,志愿军开始失去一些阵地,而想要重新夺回这些阵地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如此,联合国军的损失仍然很大。经过一上午的战斗,两个美军营的士兵伤亡都超过了七成。美军不太愿意看到整支部队被消耗殆尽,因此换上了新的部队来与志愿军周旋。
志愿军在战斗中采取守势,不断抵抗新的美军部队的进攻,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但是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联合国军还是没能拿下那两个高地。
聪明的主意
在连续不断的炮火轰击下,两个高地几乎被削去了山顶。
无数炮弹的轰鸣,连联合国军都觉得心疼,但志愿军像一块粘手的胶一样,阵地不断变化,却怎么也打不干净。
志愿军这边的损失也相当惨重,能作战的士兵完全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在阵地上坚持战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弹药严重不足。
在炮火间歇收集到的弹药远远不够抵挡几轮美军的冲锋,尤其是手榴弹。美军冲锋时伴随着猛烈的炮火,即使有机枪和步枪,也无法造成有效的杀伤。
志愿军把手榴弹的爆炸威力称为“便携式小炮”。每当他们把手榴弹扔出去时,都会感到一种将炮火反击回去的快意。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手榴弹便于投掷和广泛的杀伤力,在敌军炮火密集的情况下,是唯一有效的反击方式。
由于缺少手榴弹,志愿军在美军炮火攻击下,只能等敌人靠近阵地时才进行反击。
这也意味着志愿军可能会遇到多个敌人,作战的风险大大增加了。
为了保护自己,尽可能地打击敌人,这就是志愿军战斗的原则。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艰难的地步了。
战场上,刚接过指挥权的指导员急得直跺脚,一时也没想到好办法。
他不会轻易放弃,上级的命令非常明确,必须坚守住这片阵地,哪怕是以命相搏,也要确保任务完成,哪怕换上新的领导也是如此。
三个没经验的人加起来也能顶一个专家。指导员观察完联合国军的动向后,立刻把剩下的战士们召集到了一起。
手榴弹已经用完了,整个战场都找了个遍,还是不够。大家想想办法,怎么更好地用这些手榴弹,或者谁有办法再弄点儿出来。
指导员想缓和一下气氛,讲了个笑话,但这样的场合没人笑得出来。大家或站或坐,眉头紧锁,都在想办法。
战斗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留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要想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活下来,既要懂得如何精准地打击敌人,又要学会巧妙地躲避炮火。只有把这两点发挥到极致,才能在这连绵不断的炮火中坚持到现在。
指导员等了一会儿,四周看了看,却发现每个人的脸色都不轻松。
正当他准备说出接任指导员的人选时,一旁的蔡兴海用浓重的陕西口音说道:“指导员,我有个小想法。我发现有些新兵,他们捂着炮仗,等炮仗快炸了才扔出去。要不是我一脚踢过去,他们还捏在手里不放呢。奇怪的是,炮仗扔出去后,敌人倒下了好几个。”
指导员瞄了他一眼,心里琢磨着他的底细。
1931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军队。那时他还只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却喜欢称呼别人新兵蛋子。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打过多少仗,却爱炫耀资历。不过能活到现在,也算他有能耐了。
他心里仔细想了想这事,又瞄了一眼旁边那几个老兵,这几个人脸上都露出了一种“有戏”的表情。他自己也不是没动过关于手榴弹的脑筋,抗战那会儿,手榴弹可是被玩出了花,有的当雷用,有的专门扔得远,还有的当迫击炮使,可这些老办法现在都不合适了。
美国军队行动迅速,战场范围广,即便遇到障碍也能灵活避开。至于在上面做手脚,由于频繁的炮火攻击,瞄准是个难题。延时投掷听起来可行,但实际上未曾尝试过。
“这样拿在手上不会爆炸吗?”他盯着蔡兴海问道。
这我也说不清,我只见过一次,那小子被子弹擦了一下,现在应该去战地医院了。蔡兴海黑乎乎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正当犹豫要不要试一试的时候,尖锐的呼啸声再次响起。
指导员让大家马上分散开,回到各自的战斗岗位。
指令一出,炮弹就在附近炸响了,虽然上一轮的攻击才刚结束不久,这么快又开始轰炸,这表明了两种可能性。
要么对方只是在骚扰,要么是换了一批人上阵。如果是后者,接下来的战斗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蔡兴海弯着腰在战壕里七拐八拐,赶紧回到战斗岗位。嘭!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他赶紧探头看了一眼对面。根据他的经验,炮弹在附近爆炸大概率不会炸到他面前。
刚刚迅速一看,敌人还没上来。蔡兴海也有了和指导员一样的想法:要么敌人不回来了,要么过一会儿就会像猛虎一样冲上来。
枪炮声越来越密集,蔡兴海只好躲进了坑道里。坑道里一片漆黑,只有爆炸时的光芒偶尔照亮四周。每当爆炸的光芒闪烁时,蔡兴海就会想起之前跟指导员聊起的事情,还有小时候在路边捡到的鞭炮。
当然不是外面爆炸的大炮仗,而是鞭炮放完剩下的小鱼。
小时候捡到的时候特别喜欢,结果在其他地方找了半天,就只找到了几个。有的我甩着玩了一会儿,还有的我拿在手里试了试效果,结果发现有点疼。最后一个,捻子很短,一拿出来就赶紧扔了。
蔡兴海此刻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小小的鞭炮在空中旋转着升空,越飞越高,还没等它落地,“啪”的一声就在半空中炸开了。
小炮仗和新兵蛋子扔出去的手雷慢慢重合,蔡兴海越想越兴奋。“啪”,炮火声中,微弱的声音仿佛小炮仗,被蔡兴海迅速捕捉到。
枪声响起!蔡兴海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利用炮火停歇的间隙冲出坑道,观察敌情。
果然,在视线所及之处,出现了敌人的身影。蔡兴海刚一探头,立刻传来一声枪响。幸亏他躲闪得快,那枪并没有打中目标,子弹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蔡兴海蜷缩在战壕里,手里攥着几颗手榴弹,眼睛警惕地盯着前方。突然,耳边的炮声变得稀疏了,他心里一紧,赶紧找了个战壕里的土坑躲好,偷偷探头观察敌人的动静。
上来的是美军,蔡兴海根据几轮枪声很快判断出了敌人的身份。
冲锋的速度不慢,很快就进入了射击范围。蔡兴海摸了摸手榴弹,决定再把对方拉近一点。
不远处传来的枪声让蔡兴海意识到,一些美军已经逼近到了可以开火的距离。他心里估算着美军的冲锋速度,悄悄拉开了引线。
蔡兴海手里拿着一颗即将爆炸的手榴弹,心跳加速,嘴里默数到“3”。他看了一眼敌人,敌人已经靠近了!蔡兴海奋力将手榴弹朝敌人冲锋队形扔了出去。
一群美军士兵或走或蹲,缓缓向前推进。在弥漫的硝烟中,一枚手榴弹飞了出来,眼看就要落下。美军指挥官还没来得及下令躲避,手榴弹就在他的惊愕中爆炸了。
那一刻,他仿佛觉得脸和胸口都被子弹击中了,缓缓倒下时,喉咙里发出了一串没有意义的声音。
他刚想发出躲避的指令,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脖子也很疼。原来,他的脖子被手榴弹炸掉了半边,而那奇怪的指令竟然是从破损的气管中发出的。
当他倒下的那一刻,眼角余光中看到身后的士兵们也相继倒下。那颗手榴弹好像是在他斜后方的上方爆炸的。这是他在闭眼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
蔡兴海仔细观察了一切,这颗手榴弹很幸运地掉在了一个战斗小组的中间位置,对大家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由于距离很近,一块还带着硝烟的弹片,上面还有血迹,就在他眼前落下。
不远处的指导员也看到了,一开始蔡兴海在战斗位一直没声响,他都以为这家伙中弹负伤甚至牺牲了,没想到这小子憋了个大招,看着那空中爆炸的效果,他也有点跃跃欲试。
他迅速看了一眼敌人,对方马上就要接近了,他赶紧掏出一枚手榴弹握在手里。
他心里猛然一紧,刚才太急了,忘记问那小子啥时候扔的手榴弹!指导员赶紧又瞅了瞅敌人的位置,看差不多了,就把手榴弹丢了出去。
一声巨响后,指导员再一看,发现大多数敌人已经倒下了。他急忙把剩下的敌人全部击毙,然后才蹲回战壕里,开始筹划下一次的“打空爆”计划。
歼灭9敌人的计划
指导员在上一次的进攻中不幸牺牲了,一颗炮弹夺走了他的生命。志愿军的阵地上只剩下9个人了,这9个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蔡兴海成了新的领头人,这并不是前一任选的,而是大家共同选出来的。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蔡兴海的新战术,他能把面前的所有敌人一举歼灭。大家都猜测这新方法和之前提到的手榴弹有关。在上一场战斗中,他们都非常节省地使用手榴弹。尽管当时几乎弹药耗尽,但九个人剩下的手榴弹还相对充足。
现在,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蔡兴海,想知道他那效果这么好的打法究竟是什么。
蔡兴海此时低着头不说话,并不是他想藏着掖着,而是在整理思路。通过实战,他意识到这种手榴弹空中爆炸的方法远不止简单的延迟投掷那么简单。
蔡兴海理清思绪后说道,他将整个策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故意透露自己的位置。
现在还剩9个人,他们各自坚守在9个防御位置。对于大规模冲锋的敌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由一个或多个战斗小组集中向一个防御点发起进攻。这样一来,敌人在这些防御点的密度会显著增加。
以前这个问题特别难办,但现在有了新办法:把敌人拉近,让他们挤在一起,再把躲藏的地方变小,这样打起来就更容易伤到敌人,效果明显好多了。
解释了大致要让敌人保持多远的距离后,蔡兴海没有理会大家对这个距离的疑问,接着讲了他的第二步计划。
这个步骤可是关键,怎么延迟扔很重要。
蔡兴海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拉线后数六秒,配合刚刚讲的距离,敌人差不多就进入了最大杀伤范围。这个时候扔出去,基本上是在人群中当头炸,杀敌效果不容小觑。
听了前面两步,大家都对蔡兴海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心里也都在猜第三步会是怎么回事。
第二步已经把敌人打伤了,第三步该干嘛呢?
蔡兴海卖了个关子,没有直接说,而是先大致调整了一下战友们点数的频率。
他注意到这群人的速度参差不齐。这种战术对时间的把握要求非常高,如果太快,敌人可能及时躲开,导致近身战斗时我们因为人数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动作慢了,反而会把自己置于险地,还没来得及解决敌人,自己就已经陷入了困境。
由于缺乏精确的计时器,蔡兴海让大家按照他自己数数的节奏练习了几次。
最后一步是蔡兴海的特别提醒:完成前两步后,一定要迅速寻找掩体,因为近距离爆炸可能会危及投掷者本身!
战斗又开始了,敌人不仅从正面进攻,而且我们只剩下9个人,防守范围变小了。更糟糕的是,敌人竟然从后面开始包抄我们。
虽然只有9个人,但他们并不慌张,因为人数越多,就越难避开这种攻击方式。
这场战斗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蔡兴海用这种战术,带领8个人消灭了400多个敌人。
在绝境中,他们创造了奇迹,9个人消灭了接近自己50倍的敌人。
当联合国军看到战场上的损失时,他们误以为志愿军的增援部队从地下突然出现。在反复确认只有9个阻击点后,美军猜测志愿军可能使用了高科技的新式武器。
他们根本想不到,他们口中所说的高科技武器,其实只是蔡兴海小时候放鞭炮时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已。
如今,这种战术依然在军队中广泛运用,不过现在它不再仅仅依靠士兵的身体,而是真正地结合了高科技。
它现在叫空爆弹,发射后会在指定时间在空中爆炸。它的目标是对空作战,也能在爆炸后对地面作战产生影响。
这种在抗美援朝中大显身手的战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
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