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晋国在麻隧大败秦军,此前又连克齐国和狄人,东、北、西三线威胁尽除。此时晋国的国势已远超晋文公初霸时期,中原诸侯大都依附于晋,晋厉公自然继承晋文公的霸业,成为晋国的第二代霸主。而作为另一大强国的楚国,却在关键时刻没有按照盟约支援盟友秦国,因而在道义和外交上陷入被动,颜面受损。
到了周简王九年(前577年),晋的属国郑国忽然出兵攻打楚的属国许国。许国弱小,军力不济,不得不割地求和。这件事立刻触怒了楚国。次年,楚共王亲率大军报复,攻入郑境直至暴隧(今河南原阳)才收兵,紧接着又转而讨伐晋的另一属国卫国,打到首止(今河南睢县)。楚国的举动看似是惩戒小国,实际上却是直指晋国,向中原各国昭示:“你们投靠晋国也无用,楚国照样能出手教训。”
展开剩余76%晋国作为新晋的霸主,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挑衅。执政栾书主张立即发兵救援盟国郑、卫,但下军将韩厥劝谏,建议先整备兵马粮草再动手。晋厉公采纳了韩厥的意见。楚国见晋国按兵不动,心中暗喜,趁机进一步操作。楚共王将许国整体迁至叶城(今河南叶县),并有意空出旧地,引诱郑国插手。果然,郑成公见机占领旧许地,自以为得利,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楚国的算计。
到了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初,楚共王更是亲自北上至武城(今河南南阳),许诺如果郑国倒向楚国,除了承认其对旧许地的占领,还将把汝阴大片肥沃土地划给郑国。郑成公被重利迷惑,立即答应,并与楚结盟,背弃了晋国。为了表示忠心,郑国旋即出兵攻打晋的盟国宋国,连战连胜,使宋军龟缩不出。
此时晋厉公正在准备伐楚,听闻郑国叛盟投楚,顿时大怒,认为颜面扫地,立即决定出兵讨伐郑国,并顺势迎击楚国。于是晋国四军尽出,厉公亲自统帅,同时号召齐、鲁、卫等国共赴战场。楚共王也亲自领军北上救郑,楚、晋两大霸主终于在鄢陵狭路相逢。
开战前,晋国诸将内部有分歧:有人主张避战保存实力,但年轻的将领郤至坚决要求迎战,他认为楚军老兵居多、阵形不整,又选在“晦日”这种兵家大忌之日出兵,必然凶多吉少。晋厉公最终决定与楚正面交锋。双方随即在鄢陵摆开阵势,展开了春秋史上著名的一战。
大战伊始,楚军利用大雾突袭,但晋军早有准备。双方鏖战一整日,晋军将领栾针甚至亲自举车助厉公脱困,士卒勇猛无比。战斗中,晋国吕錡射中楚共王的面部,致其一目失明,险些击溃楚军中军。楚名将养由基奋勇射杀吕錡,才稳住局势。另一边,韩厥与郤至接连击溃郑军,郑成公仓皇逃命,手下壮士唐苟誓死断后,战死疆场。
战至深夜,双方均伤亡惨重,各自收兵。晋厉公在谋士苗贲皇建议下,设下离间之计,故意释放俘虏以扰乱楚心。楚共王见军心浮动,又担心继续鏖战损失过重,次日夜间果断撤军。晋军发现楚军退走后,占领其营地,大获全胜。
这场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最后一次正面决战。虽然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但楚国先退,晋国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霸主地位再度稳固。然而晋国内部的矛盾并未消失,老臣士燮也提醒厉公“功成当戒”。楚军方面,副帅子反因羞愧自杀,足见其失败的沉重打击。
鄢陵一役,既展现了晋国的强盛与谋略,也揭示了春秋争霸已近尾声的格局。它不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两大霸主之间最后的正面较量,其意义在春秋史上极为深远。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